月嫂的核心職責是照料新生兒與產后產婦,其基本技能需圍繞 “母嬰護理” 核心展開,同時兼顧家庭服務的輔助需求,具體可分為新生兒護理、產婦護理、家務輔助、職業素養四大模塊,每個模塊下包含明確的技能要點:
新生兒護理是月嫂最核心的工作,需覆蓋 “日常照料、健康監測、早期啟蒙” 三大維度,確保寶寶安全、健康成長:
喂養照料
日常清潔與護理
基礎清潔:每日為寶寶洗臉、洗屁屁(女寶從尿道向肛門擦拭,男寶清潔陰囊褶皺)、清潔口腔(用無菌紗布蘸溫水擦拭牙齦)。
特殊護理:臍帶未脫落前,每日用碘伏消毒臍部(避免沾水感染);觀察并護理紅屁屁(及時更換紙尿褲、涂抹護臀膏)、濕疹(遵醫囑涂抹藥膏,保持皮膚干爽)。
衣物與環境:選擇柔軟、透氣的純棉衣物(無骨縫制優先),衣物單獨清洗并暴曬;保持寶寶房間溫度(22-26℃)、濕度(50%-60%)適宜,避免強光直射。
健康監測與問題處理
早期啟蒙與作息引導
產婦產后需兼顧 “生理恢復” 與 “心理調適”,月嫂需提供針對性護理,幫助產婦順利度過產褥期(產后 42 天):
生理恢復護理
傷口護理:順產產婦需清潔會陰部傷口(每日用溫水沖洗,避免感染),剖宮產產婦需觀察腹部傷口愈合情況(是否紅腫、滲液),提醒按時換藥;指導產婦正確翻身(剖宮產避免牽拉傷口)、下床活動(產后 6-12 小時可輕微活動,促進惡露排出)。
惡露觀察:記錄產婦惡露顏色、量、氣味變化(產后 1-3 天為血性惡露,4-10 天為漿液性惡露,11 天以后為白色惡露),若出現惡露量突然增多、有臭味,或持續超過 42 天未凈,提醒及時就醫。
身體清潔:產后 3-7 天(根據產婦恢復情況)協助洗頭、洗澡(順產可早洗,剖宮產需傷口愈合后),水溫控制在 38-40℃,時間不超過 15 分鐘,洗后及時擦干頭發(用吹風機暖風吹干,避免受涼)。
產后飲食調理
產后 1-3 天(排惡露期):以清淡、易消化的流質 / 半流質為主(如小米粥、蔬菜湯、蒸蛋羹),避免油膩、活血食物(如紅糖、紅棗需產后 7 天再少量添加);
產后 4-14 天(催乳期):增加優質蛋白(如鯽魚、豬蹄、雞肉)、湯水(如絲瓜鯽魚湯、花生豬蹄湯,避免過咸),搭配蔬菜(預防便秘),幫助產婦泌乳;
產后 15 天以后(補養期):均衡搭配肉、蛋、奶、蔬菜、水果(避免生冷水果,可溫水泡熱后食用),補充鈣、鐵等營養素(如菠菜、瘦肉補鐵,牛奶、豆腐補鈣)。
分階段搭配飲食:
禁忌提醒:避免產婦食用辛辣刺激(如辣椒、花椒)、寒涼(如西瓜、螃蟹)、產氣(如豆類、洋蔥)食物,減少腸胃不適與寶寶脹氣風險。
心理支持與情緒疏導
月嫂的家務以 “母嬰相關” 為主,避免承擔全部家庭家務(具體范圍需提前與雇主約定),常見技能包括:
母嬰衣物清洗:寶寶衣物、產婦內衣單獨手洗(用嬰兒專用洗衣液),其他衣物可機洗,洗凈后晾曬在陽光充足處。
母嬰餐制作:除產婦正餐外,根據需求準備產婦加餐(如銀耳羹、蒸蘋果)、寶寶輔食(4 個月后開始添加,如高鐵米粉、菜泥)。
基礎環境整理:清潔寶寶房間、產婦臥室的地面、桌面(用母嬰專用清潔劑),整理母嬰用品(如紙尿褲、奶粉、衣物分類擺放),保持環境整潔。
除專業技能外,良好的職業素養是月嫂獲得信任的關鍵:
責任心:對母嬰安全高度重視,不擅自離崗,不隨意給寶寶用藥、喂食非醫囑食物。
溝通能力:清晰與雇主溝通母嬰情況(如寶寶喂養量、產婦恢復進度),尊重雇主的育兒習慣(在科學前提下調整,避免固執己見)。
衛生習慣:自身保持清潔(勤洗手、剪指甲、穿干凈工作服),護理母嬰前后嚴格洗手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。
應急意識:掌握基礎急救知識(如寶寶嗆奶窒息時的 “海姆立克急救法”、產婦產后大出血的初步應對),遇到緊急情況不慌亂,及時協助送醫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月嫂的技能熟練度、服務經驗存在差異,雇主在選擇時可通過面試(詢問具體護理場景的應對方法)、查看證書(如母嬰護理師證、健康證)、參考口碑等方式篩選,同時提前明確服務范圍與需求,避免后續糾紛。